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. et Zucc.
山茱萸(學名:Cornus officinalis Sieb. et Zucc.)命名者及年代 :Sieb. et Zucc.,1835,別稱山萸肉、山芋肉、山于肉等,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4-10米;樹皮灰褐色;小枝細圓柱形,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,卵形至披針形,被黃褐色短柔毛?;S色,核果長橢圓形,長1.2-1.7厘米,直徑5-7毫米,紅色至紫紅色;核骨質,狹長橢圓形,長約12毫米,...
山茱萸的介紹
- 山茱萸(學名:Cornus officinalis Sieb. et Zucc.)命名者及年代 :Sieb. et Zucc.,1835,別稱山萸肉、山芋肉、山于肉等,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4-10米;樹皮灰褐色;小枝細圓柱形,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,卵形至披針形,被黃褐色短柔毛?;S色,核果長橢圓形,長1.2-1.7厘米,直徑5-7毫米,紅色至紫紅色;核骨質,狹長橢圓形,長約12毫米,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?;ㄆ?-4月;果期9-10月。
山茱萸成熟的果實可為中藥,用于眩暈耳鳴,腰膝酸痛,陽痿遺精,遺尿尿頻,崩漏帶下,大汗虛脫。古代常比作兄弟情義。
該種(包括川鄂山茱萸)的果實稱“萸肉”,俗名棗皮,供藥用,味酸澀,性微溫,為收斂性強壯藥,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。
山茱萸的形態(tài)特征
- 枝
山茱萸為落葉喬木或灌木,高4-10米;樹皮灰褐色;小枝細圓柱形,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,卵形至披針形,被黃褐色短柔毛。
葉
山茱萸的葉對生,紙質,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 形,長5.5-10厘米,寬2.5-4.5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寬楔形或近于圓形,全緣,上面綠色,無毛,下面淺綠色,稀被白色貼生短柔毛,脈腋密生淡褐色叢毛,中脈在上面明顯,下面凸起,近于無毛,側脈6-7對,弓形內彎;葉柄細圓柱形,長0.6-1.2厘米,上面有淺溝,下面圓形,稍被貼生疏柔毛。
花
山茱萸為傘形花序生于枝側,有總苞片4,卵形,厚紙質至革質,長約8毫米,帶紫色,兩側略被短柔毛,開花后脫落;總花梗粗壯,長約2毫米,微被灰色短柔毛; 花小,兩性,先葉開放;花萼裂片4,闊三角形,與花盤等長或稍長,長約0.6毫米,無毛;花瓣4,舌狀披針形,長3.3毫米,黃色,向外反卷;雄蕊4,與花瓣互生,長1.8毫米,花絲鉆形,花藥橢圓形,2室;花盤墊狀,無毛;子房下位,花托倒卵形,長約1毫米,密被貼生疏柔毛,花柱圓柱形,長1.5毫米,柱頭截形;花梗纖細,長0.5-1厘米,密被疏柔毛。
山茱萸的花期3-4月。
果
山茱萸的核果長橢圓形,長1.2-1.7厘米,直徑5-7毫米,紅色至紫紅色;核骨質,狹橢圓形,長約12毫米,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。
山茱萸的果期9-10月。
山茱萸的生態(tài)習性
- 山茱萸為暖溫帶陽性樹種,生長適溫為20~30℃,超過35℃則生長不良??购詮?,可耐短暫的-18℃低溫,生長良好,山茱萸較耐陰但又喜充足的光照,通常在山坡中下部地段,陰坡、陽坡、谷地以及河兩岸等地均生長良好,一般分布在海拔400~1800m的區(qū)域,其中600~1300m比較適宜。山茱萸宜栽于排水良好,富含有機質、肥沃的沙壤土中。黏土要混入適量河沙,增加排水及透氣性能。
山茱萸的栽培技術
- 插后管理
扦插后立即灌水,使插穗和土壤緊密接觸,使插穗能吸收充足水分,然后蓋農用薄膜,溫度要保持在26-30℃,相對濕度60%~80%,上部搭蔭棚,透光度25%,6月中旬應避免強光照射。越冬前撤蔭棚,澆足水。次年適當松土拔草,加強水肥管理,深秋冬初或翌年早春起苗定植。
苗期管理
幼苗長出2片真葉時進行間苗,苗距7cm,除雜草,6月上旬中耕,入冬前澆水1次,并給幼苗根部培土,以便安全越冬。
由于山茱萸種皮堅硬,不易發(fā)芽,不管是春播還是秋播,播種后都應及時用地膜覆蓋以保溫保濕。正常情況下幼苗1年便可出齊。齊苗后要加強管理,適時松土除草,視土壤墑情澆水,施肥促進幼苗生長,培育至苗高80~100cm時,便可出圃定植。
田間管理
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4-5次;5、6月增施過磷酸鈣,促進花芽分化,提高座果率,冬季增施臘肥,亦能平衡結果大小年差異。夏季培土1次,以防倒伏。幼樹高約40-60cm時,2月間打去頂梢,選留3-4個主枝,再在職主枝上選留3-4個副主枝,形成自然開心形。幼樹以整形為主,修剪為輔。又因山茱萸長、中短果枝均以頂端花芽結果為主,各類果枝不宜短截。成年樹于春、秋兩季修剪,調節(jié)生長與結果之間的矛盾,更新結果枝群,保留生長枝,進行短截,促進分枝。
山茱萸的繁殖方式
- 播種繁殖
育地選擇
育苗地要選擇肥沃深厚、地勢比較平整、土質疏松、背風向陽、有水澆條件的地方,以保證能隨時灌水。播種前,育苗地一定要深耕細耙,整平、整細,保證疏松、細碎、平整、無樹根、無石塊瓦片,翻耕深度在20cm以上,重要的是結合深耕施入漚制好的農家肥。
種子準備
(1)種子采摘:選生長健壯、處于結果盛期、無大小年的優(yōu)良母樹。于9-10月采摘完全成熟、粒大飽滿、無病蟲害、無損傷、色深紅的果實。將采摘的果實除去果肉。
(2)種子處理:種子處理好壞直接關系到出苗率,非常關鍵。先將種子放到5%堿水中,用手搓5min,然后加開水燙,邊倒開水邊攪拌,直到開水將種子浸沒為止。待水稍涼,再用手搓5min,用冷水泡24h后,再將種子撈出攤在水泥地上曬8h,如此反復最少3d,待有90%種殼有裂口,用濕沙與種子按4:1混合后沙藏即可。經常噴水保濕,勤檢查,以防種子發(fā)生霉爛,第2年春開坑取種即可播種。這種處理辦法適合春播時采用。如果選擇秋播只需用不低于70℃的溫水將種子浸泡3d后即可播種(注意待水涼透后要及時更換熱水),下種后用薄膜覆蓋催芽。
播種:春播育苗在春分前后進行,將頭年秋天沙藏的種子挖出播種,播前在畦上按30cm行距,開深5cm左右的淺溝,將種子均勻撒人溝內,覆土3~4cm,保持土壤濕潤,40~50d可出苗。用種量90~150kg/hm2。
壓條繁殖
秋季收果后或大地解凍芽萌動前,將近地面二、三年生枝條彎曲至地面,在近地面處將切至木質部1/3枝條埋入巳施腐熱廄肥的土中,上覆15厘米砂壤土,枝條先端露出地面。勤澆水,壓條第二年冬或第三年春將已長根的壓條割斷與母株連接部分,將有根苗另地定植。
扦插繁殖
于5月中、下旬,在優(yōu)良母株上剪取枝條,將木質化的枝條剪成長15-20cm的扦條,枝條上部保留2~4片葉,插入腐殖土和細砂混勻所做的苗床,行株距為20厘米×8厘米、深12~16厘米,覆土12~16厘米,壓實。澆足水,蓋農用薄膜,保持氣溫26~30℃,相對濕度60%~80%,上部搭蔭棚,透光度25%,6月中旬透光度調至10%避免強光照射。越冬前撤蔭棚,澆足水。次年適當松土拔草,加強水肥管理,深秋冬初或翌年早春起苗定植。
嫁接繁殖
山茱萸實生苗繁育難度大,繁育出的小苗定植后10年以上才能結果,而嫁接苗2~3年便可開花結果。采用嫁接苗可使山茱萸早結果,早獲益。
砧木選擇
砧木宜采用自身良種實生苗。
接穗:選擇接穗要從產量高、生長健壯、無病蟲害的優(yōu)質母樹上取用。采集接穗時要從樹冠外圍采集發(fā)育充實、芽體飽滿的一年生枝條。
嫁接時間
早春砧木開始發(fā)芽。在接穗芽剛萌動時(3月中下旬左右)用插皮接;7月中旬至8月中旬,砧木樹皮容易剝離、接穗芽飽滿時進行芽接。
嫁接方法
(1)插皮接:首先選樹皮光滑平整且接近地面5-10cm的部位截斷砧木上梢部,削平截口,在迎風面一側用嫁接刀從上向下切一刀,長約3cm,深達木質部,再用刀將接口的皮層撬開一裂縫:然后將接穗截成15cm長。在主芽背面下側削一片長3~5cm的斜切面,過髓心,在削面兩側輕輕刮2刀露出形成層即可,把削好的接穗含入口中,保濕待用。接下來將接穗斜面靠里,尖端對著切縫,用手按緊砧木切口將接穗慢慢插入,再用嫁接刀輕敲接口,使其緊固,削面稍露出接口為宜;最后用塑料薄膜綁好接口。嫁接后及時抹除砧木上萌生的嫩芽。當接穗苗長到高50cm時,將綁縛的塑料膜用小刀劃開。
(2)芽接:首先選成熟、健壯的接穗在上邊取長2cm、寬1.5cm的芽。將砧木剪去頂梢,在距地面5~10cm光滑部位用刀刻取與芽塊大小相同的樹皮。將待接芽塊嵌入砧木取皮部位,然后用塑料膜綁嚴,但要露出接芽。嫁接7~10d后,接口愈合,可解開綁帶,在芽上方5cm處將主干截去。嫁接后,要及時抹去砧木上的萌芽,以促進苗木生長。
山茱萸的病害防治
- 角斑病
危害癥狀
主要為害葉片,引起早期葉片枯萎,形成大量落葉,樹勢早衰,幼樹掛果推遲。該病在新老園地均有發(fā)生,在山區(qū)調查,重病園地被害株率高達90%以上,葉片受害率在77%左右,分布廣、為害大。病斑因受葉脈限制形成多角形,降雨量多,則危害嚴重,落葉后相繼落果,凡土質不好、干旱貧瘠、營養(yǎng)不良的樹易感病,而發(fā)育旺盛的則比較抗病。
防治方法
(1)加強經營管理,增強樹勢,提高抗病能力;
(2)春季發(fā)芽前清除樹下落葉,減少侵染來源,6月開始,每月噴灑1:1:100波爾多液1次,共噴3次,也可噴灑400~500倍代森鋅;
(3)培育抗病品種。
炭疽病
危害癥狀
主要為害果實,6月中旬就有黑果和半黑果的發(fā)生,產區(qū)群眾稱為“黑疤痢”。不管老區(qū)和新園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現(xiàn),果實被害率為29.2%~50%,重則可達80%以上。果實感病后,初為褐色斑點,大小不等,再擴展為圓形或橢圓形,呈不規(guī)則大塊黑斑。感病部位下陷,逐步壞死,失水而變?yōu)楹诤稚莅?,嚴重的形成僵果脫落或不脫落。病菌在果實的病組織內越冬,翌年環(huán)境條件適宜時,由風、雨傳播為害果實而感病。病害的嚴重程度與種植密度、地勢與地形有關,樹蔭下、潮濕排水不良、通風透光差的發(fā)病重,一般7~8月多雨高溫為發(fā)病盛期。
防治方法
(1)秋季果實采收后,及時剪除病枝、摘除病果,集中深埋,冬季將枯枝落葉、病殘體燒毀,減少越冬菌源;
(2)選育抗病品種,增施磷鉀肥,提高植株抗病力;
(3)加強田間管理,進行修剪、澆水、施肥,促進生長健壯,增強抗病力;
(4)苗木運輸過程中加強檢疫,防止將病菌帶入;
(5)在初發(fā)病期,噴1:1:100波爾多液,中期每月上、中旬噴50%的多菌靈800-1000倍液,8~9月每隔半月噴1次,連續(xù)噴2次或及時噴施25%施??巳橛?000倍液、或50%施保功可濕性粉劑1000~2000倍液進行防治。
(6)栽種前,用0.2%的抗菌劑401浸泡24h,以保證苗木健壯。
白粉病
危害癥狀
主要為害葉片,葉片患病后,自尖端向內逐漸失去綠色,正面變成灰褐色或淡黃色褐斑,背面生有白粉狀病斑,以后散生褐色至黑色小黑粒,最后干枯死亡。
防治方法
(1)合理密植,使林間通風透光,促使植株健壯;
(2)在發(fā)病初期,噴50%的托布津1000倍液。
灰色膏藥病
危害癥狀
該病主要為害枝干。在皮層上形成圓圈、橢圓形或不規(guī)則厚膜,形似膏藥。所以,稱它為灰色膏藥病。在成年植株上發(fā)生,通常活枝和死枝都能受害。受害后,樹勢減弱,甚至枯死。
防治方法
(1)培養(yǎng)實生苗,砍去有膏藥病的老樹,合理更新;
(2)用刀刮去病菌膜,枝干上涂刷石灰乳或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進行保護;
(3)消滅介殼蟲,夏季噴4波美度石硫合劑;
(4)在發(fā)病初期,噴1:1:100波爾多液,每7~10d噴1次,連續(xù)噴3~4次。
蛀果蛾(萸肉食心蟲、萸肉蟲)
發(fā)生規(guī)律
該蟲蛀食果肉。1年發(fā)生1代,以老熟幼蟲在樹下土內結繭越冬,翌年7~8月上旬化蛹,蛹期10~14d,7月下旬、8月中旬為化蛹盛期。9~10月幼蟲為害果實,11月份開始入土越冬。蟲害率較高。在果實成熟期,為害更為嚴重。
防治方法
(1)在成蟲羽化盛期,噴2.5%的溴氰菊酯5000~8000倍液或20%殺滅菊酯2000~4000倍液進行防治;
(2)用2.5%的敵百蟲和50%的甲銨磷按1:400比例混合,進行土壤消毒處理,可殺滅越冬蟲繭或用5%西維因粉3kg進行土壤消毒,可殺滅越冬蟲;
(3)利用食醋加敵百蟲制成毒餌,誘殺成蛾;
(4)采收果實后及時加工,不宜存放過久,以減少害蟲的蔓延。
大蓑蛾(避債蛾)
危害癥狀
幼蟲咬食葉片,嚴重時,可將山茱萸樹葉全部吃光。使其長勢減弱,果實減少,影響第2年的坐果率。
防治方法
(1)人工捕殺,尤其在冬季落葉后,冬春季結合整枝,摘取掛在樹枝上的袋囊;
(2)安裝黑光燈,誘殺成蛾;
(3)在發(fā)生期,噴射10%殺滅菊酯2000~3000倍液或噴90%的敵百蟲800~1000倍液或40%氧化樂果1000倍液;
(4)培養(yǎng)和釋放蓑蛾瘤姬蟬,以及保護食蟲鳥,進行生物防治。
木撩尺蠖(造橋蟲)
危害癥狀
幼蟲咬食葉片,僅留葉脈,造成枝條光禿,使樹勢生長減弱,當年結果少,第2年也不能結果。其蟲卵產在山茱萸樹枝分叉下部的樹皮縫內。
防治方法
(1)在7月份幼蟲盛期,對1~2齡的幼樹,要及時噴2.5%的魚藤精500-600倍液或90%的敵百蟲1000倍液進行防治;
(2)早春時,可在樹木周圍1m范圍內,挖土滅蛹或在地面撒甲基異磷酸,防止蛹羽化。
葉蟬
危害癥狀
成蟲刺吸嫩枝和葉片,嚴重的使枝條干枯、落葉,影響樹木生長。
防治方法
(1)用50%的磷胺乳劑2000倍液、40%的樂果600倍液或菊酯類藥5000-8000倍液噴霧;
(2)選育抗蟲品種。
刺蛾類
危害癥狀
低齡幼蟲嚙食葉肉,高齡幼蟲多沿葉緣蠶食,影響樹勢,造成落花落果,降低產量。
防治方法
(1)燈光誘殺,在羽化期于19:00-21:00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;
(2)消滅越冬繭,利用刺蛾越冬期歷時長,結繭越冬的習性,分別用敲、掘翻、挖等方法消滅越冬繭;
(3)化學防治:幼蟲期,噴灑溴氰菊酯5000-8000倍液、90%的敵百蟲800倍液或噴灑80%的敵敵畏1000倍液、50%的馬拉硫磷1500倍液。
木囊蛾
危害癥狀
幼蟲群集蛀入木質部內形成不規(guī)則的坑道,使樹木生長衰弱,并易感染真菌病害,引起死亡。
防治方法
(1)燈光誘殺:5~6月份成蟲羽化期用黑燈光誘殺;
(2)化學防治,初孵幼蟲期,用50%的硫磷乳劑400倍液噴灑樹干毒殺幼蟲|當幼蟲蛀入木質部后,用40%的樂果50倍液或80%的敵敵畏50倍液注入蟲孔后用黏土密封,即可殺死幼蟲。
介殼蟲類
危害癥狀
以草履蚧、牡蠣蚧為多,若蟲孵化出土后,爬至枝條嫩梢吸食汁液,輕者使枝條生長不良,重者引起落葉,致使枝條枯死,易招致霉菌寄生,嚴重影響樹木生長。
防治方法
(1)檢疫和引進天敵:在保護區(qū)設立檢查站,禁止有蚧蟲的種苗傳播蔓延,一旦發(fā)生,要引進天敵抑制害蟲的暴發(fā);
(2)發(fā)生面積不大時,可用長柄棕刷將固定幼蟲刷去;
(3)若蟲期,可噴灑50%的一六零五乳油1500倍液或40%的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,每隔7~10d噴1次,共噴3次,也可在樹基部打孔灌注40%的氧化樂果。
綠腿腹露蝗(蝗蟲)
危害癥狀
咬食葉片,甚至吃光葉片,僅剩下葉脈,影響植株的生長。6~7月份為害最嚴重。
防治方法
(1)春秋除草漚肥,殺滅塊;
(2)1~2齡若蟲集中為害時,進行人工捕殺,
(3)在早晨趁有露水時,噴5%的敵百蟲粉劑,用量為22.5~37.5kg/hm2。
山茱萸的分布區(qū)域
- 山茱萸產中國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南等省。朝鮮、日本也有分布。生于海拔400-1500米,稀達2100米的林緣或森林中。在四川有引種栽培。
山茱萸分布較為集中地區(qū)是河南的伏牛山、浙江的天目山和陜西漢中地區(qū)。目前產量較大能供應市場的主要是河南省的西峽縣和內鄉(xiāng)縣。
山茱萸的食療或藥用價值
-
護花網的醫(yī)學信息及健康食療信息僅供參考,不能作為診斷、醫(yī)療的依據(jù)。任何健康問題應咨詢專業(yè)醫(yī)護人員,任何疾病的治療請遵醫(yī)囑。
終極護花任務:愛自己,就從實際出發(fā),謹遵醫(yī)囑。對于疾病,不粗心大意、不推延、不放棄希望,勇敢面對,用愛來溫暖寂靜的世界,用心來呵護內心的花田。 - 藥用價值
補益肝腎;收斂固脫。主治頭暈目眩;耳聾耳鳴;腰膝酸軟;遺精滑精;小便頻數(shù);虛汗不止;婦女崩漏;內熱消渴;溫肝補腎,除一切風,止月經過多,治老人尿頻。
①《本經》:主心下邪氣寒熱,溫中,逐寒濕痹,去三蟲。
②《雷公炮炙論》:壯元氣,秘精。
③《別錄》:腸胃風邪,寒熱疝瘕,頭風,風氣去來,鼻塞,目黃,耳聾,面皰,溫中,下氣,出汗,強陰,益精,安五臟,通九竅,止小便利,明目,強力。
④《藥性論》:治腦骨痛,止月水不定,補腎氣;興陽道,添精髓,療耳鳴,除面上瘡,主能發(fā)汗,止老人尿不節(jié)。
⑤《日華子本草》:暖腰膝,助水臟,除一切風,逐一切氣,破癥結,治酒皶。
⑥《珍珠囊》:溫肝。
⑦《本草求原》:止久瀉,心虛發(fā)熱汗出。
注意
凡命門火熾,強陽不痿,素有濕熱,小便淋澀者忌服?!侗静萁浖ⅰ罚恨崬橹埂航酃?、防風、防己。
毒性
果肉及果核水煎劑作急性毒性實驗,結果兩者毒性都很低,果肉LD50為53.55克(生藥)/千克,果核LD50為90.8克(生藥)/千克。
山茱萸的園林用途
- 山茱萸先開花后萌葉,秋季紅果累累,緋紅欲滴,艷麗悅目,為秋冬季觀果佳品,應用于園林綠化很受歡迎,可在庭園、花壇內單植或片植,景觀效果十分美麗。盆栽觀果可達3個月之久,在花卉市場十分暢銷。
山茱萸的作用用途
- 山茱萸肉含有豐富的營養(yǎng)物質和功能成分,明代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集歷代醫(yī)家應用山茱萸的經驗,把山茱萸列為補血固精、補益肝腎、調氣、補虛、明目和強身之藥。除供處方調配外,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對疾病健康不再滿足于被動治療,而是更重視主動預防。以山茱英為原料的綠色保健食品開發(fā),產品無毒副作用及綠色無污染,被人們逐漸認識和喜愛??杉庸こ娠嬃稀⒐u、蜜餞及罐頭等多種食品。
山茱萸的文化背景
- 傳說故事
山茱萸這個名稱最早出現(xiàn)在《神農本草經》中。在民間,關于山茱萸的名稱由來還有一段傳說。相傳戰(zhàn)國時期趙王有頸椎病,頸痛難忍,一位姓朱的御醫(yī)用一種干果煎湯給趙王內服用,很快使趙王解除病痛。而后趙王問朱御醫(yī)用了什么靈丹妙藥,朱御醫(yī)回答是山萸果,如若堅持服用,不但可治愈頸椎疼痛,還可安神健腦、清熱明目。趙王聽后大喜,令人大種山萸。為了表彰朱御醫(yī)的功績,就將山萸更名為山朱萸,后來人們將山朱萸寫成現(xiàn)在的山茱萸,并逐漸流傳了下來。
以上是花卉網(護花網www.premaritalcontracts.com)為你提供的有關“山茱萸”的花卉數(shù)據(jù),包括山茱萸的形態(tài)特征、山茱萸的生態(tài)習性、山茱萸的栽培技術、山茱萸的繁殖方式、山茱萸的病害防治、山茱萸的分布區(qū)域、山茱萸的食療或藥用價值、山茱萸的園林用途、山茱萸的作用用途、山茱萸的文化背景、山茱萸的介紹,你還可以查看花卉網更多 花卉 信息